關於我們

Image

訪問學人

jp5
Image

夏含夷教授

芝加哥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顧立雅伉儷早期中國研究傑出貢獻教授

夏含夷教授(Professor Edward L. Shaughnessy)1952年7月29日生於美國賓州的甘水村(Sewickley, Pennsylvania)。1970年進入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以神學為學術專業,1974年畢業。大學畢業以後去台灣,在台北的天德黌舍師從愛新覺羅毓鋆攻讀中國經學。1978年回到美國進入斯丹福大學亞洲語文系,1983年獲得博士學位。1984年聘於美國芝加哥大學東亞語文系,出任教授一職,現在是顧立雅伉儷早期中國研究傑出貢獻教。

夏含夷教授的學術專業是中國周代(公元前1045-249年)的文化史與文獻學,特別是當時出土文獻,諸如西周時代的銅器銘文與戰國時代的竹帛寫本,以及中國經學,對《周易》、《尚書》和《詩經》都有所研究。夏含夷教授從一開始做研究以後,一直企圖融合西方與中國學術傳統,作為中西的橋梁,因此他的著作多寫成中文。

夏含夷教授在中大訪學期間會主講兩場公開講座,詳情請查閱此處

ys8
Image

平山長富教授

訪問計劃: 青年學者訪問計劃
訪問時期: 2021年10月4日 – 12月24日
職位及機構: 中國寧波諾丁漢大學助理教授
研究興趣: 現代中國歷史

出版 : 

“Records of Enemies and Puppets: Qingcha Diwei Dang’an Xiaozu Dang’a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wentieth Century-China, 45:3 (October, 2020), 369-377.

“Staging China’s “Age of Extremes”: Divergent Radicalizations among Chinese Youth in Europe, 1922–1924,” Twentieth-Century China, 44:1(January, 2019), 33-52.

“‘Young China’ in Europe: Life and politics of May Fourth youth in Europe, 1919-1923,” Historical Research, 91:252 (May, 2018), 353-374.

“Partyfing Sichuan: The Chinese Youth Party in Sichuan 1926-1937,”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8:2(2013), 223–258.

 

ivf0
Image

黃雪蕾教授

英國愛丁堡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副教授)
訪學期間:2023年4月17日至7月14日

黃雪蕾教授在德國海德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研究領域為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感官史、早期電影及印刷文化。主要著作有Scents of China: A Modern History of Smell (forthcoming, July 2023), Shanghai Filmmaking: Crossing Borders, Connecting to the Globe, 1922-1938 (2014),及合編Sensing China: Modern Transformations of Sensory Culture (2022)。在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學期間,黃雪蕾教授以近現代中國「生活世界」(Lebenswelt)中的氣氛為題展開研究。

mcs0
Image

陸敬恩教授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研究教授及系主任
訪學期間:2023年4月14日至7月14日

陸敬恩教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其後服務於不同大學,自2016年起為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東亞研究教授及系主任。陸教授的研究領域涵蓋近現代中國的儀式史,其著有豐富的學術著作,如The Sinophone Cinema of Hou Hsiao-hsien: Culture, Style, Voice and Motion, Cambria Press (2016), Filial Networks: Ritual, Reproduction, and 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e在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學期間,陸教授的研究題目為“The Grammar of Filiality: Ritual and Reproduction in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 during his visit at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選擇你的語言

關注我們

facebook icon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