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 文(附英文摘要) | ||
《詩》與古史——從新出土楚簡談玄鳥傳說與早期殷史 | 饒宗頣 | 1 |
隋唐時代「山東」用語之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涵義 | 簫錦華 | 13 |
唐代待詔考釋 | 賴瑞和 | 69 |
宋遼唐河、徐河之戰新考 | 何冠環 | 107 |
論金對唐宋禮樂典制的繼承 | 王福利 | 121 |
宋元明三代廟學的建築結構和祭祀 | 胡 務 | 157 |
舊北京的祈雨與祀龍:官式祭禮與民間習俗 | 陳學霖 | 183 |
首輔貪污?—從反貪思想和法律角度論張居正的貪污罪狀 | 蘇基朗、譚家齊 | 225 |
唐甄先世傳承考 | 崔文翰 | 243 |
基督教和儒教在十九世紀的接觸:基督教入華先驅馬禮遜研究 | 龔道運 | 263 |
京師同文館與晚清翻譯事業 | 王宏志 | 289 |
爭取物資與統制貿易:論抗戰後期重慶國民政府的對外貿易政策 | 鄭會欣 | 331 |
唐人豪俠小說篇目考輯 | 汪聚應 | 361 |
蘇軾詞「不應有恨何事」、「小喬初嫁」及「多情應笑」試析 | 何文匯 | 393 |
項鴻祚年譜編 | 黃坤堯 | 409 |
《說文》所說字義或非本義考辨並論所謂「微辭」問題 | 陳勝長 | 429 |
一百多年來新界客家方言音系的演變 | 張雙慶、莊初昇 | 441 |
朱子思想與越南儒學 | 李焯然 | 453 |
二三十年代的粵曲唱片與唱片粵曲:一個音樂文化史的觀察 | 容世誠 | 473 |
今本《文子》詮釋《淮南》考 | 何志華 | 503 |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係由本所委任的編輯委員會負責,實際工作由編輯委員會主席(兼主編)及副主編主持。首任主席為全漢昇教授(1968–78),繼任是劉殿爵教授(1979–94)、陳學霖教授(1995–2011)、張洪年教授(2011–14)、王汎森教授(2014–16)。現任主編為黎志添教授。
《學報》 於1968年9月創刊,第一卷只有一期,從第二卷至第十卷每卷兩期,1980至2009年每年一期,2010年開始又回復每年兩期;第十九卷列為〈創校廿五週年紀念專號〉(1988);第廿三卷改為新第一期,作為〈中國文化研究所銀禧紀念〉專號(1992);新第六期列為〈中國文化研究所三十週年紀念〉專號(1997);第四十七、四十八兩期列為〈中國文化研究所四十週年紀念專號〉(上、下冊)。除第八卷第二期(1976年12月)列為〈明遺民書畫研討會紀錄專刊〉,第十六卷(1985)為〈中國近代思想研討會論文專輯〉外,每期都發刊單篇的 中、英文論著,其中又以中文稿為主。
《學報》 刊報論文種類繁雜,體製殊異,上起新舊石器時代,下迄民國。就題材而言,經典文獻、歷史、輿地、文學、哲學思想、 佛道(及其他宗教)、小學、考古、藝術、建築、音樂、儀禮、曆法、醫藥、民俗、人物、中外交通、近現代政治、社會經濟、文化變遷、交流、翻譯等等無不網羅包納。 《學報》採用匿名評審制度,論文均經編委參酌審查報告然後作出決定是否刊登,用昭公正以提昇水準。
主 編 |
黎志添 |
副 主 編 |
嚴志雄 |
暫委執行編輯 |
葉志研 |
委 員 |
尹翠琪 |
黎明釗 |
鄭吉雄 |
韓子奇 |
秘 書 |
香婷婷 |
|
|
|
丁荷生 |
大木康 |
太史文 |
王汎森 |
王宏志 |
王德威 |
巴瑞特 |
安樂哲 |
杜贊奇 |
李惠儀 |
何漢威 |
汪悅進 |
金耀基 |
夏含夷 |
唐小兵 |
陳方正 |
陳金樑 |
孫康宜 |
梁元生 |
傅飛嵐 |
羅志田 |
羅泰 |
羅森 |
|
(一) |
為提昇學術研究,鼓勵成果發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特組織《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編輯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 |
(二) |
本會負責《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收稿、審稿、出版、經費及發行等有關事宜。 |
(三) |
本會置主編一名,由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學術 )委任;副主編一名、委員五名,則由主編提名並經大學批准後履職。主編、副主編及三名委員由校內學者擔任,再聘請二名校外編輯委員。委員任期三年,期滿得連任。 |
(四) |
本會另置專職執行編輯一名、秘書一名。 |
(五) |
本會由主編召集會議,一年開會不少於兩次。 |
(六) |
主編及執行編輯負責安排審稿作業及刊登順序等事項。執行編輯並負責論文送審之聯繫、編輯、校對及其他編輯有關之庶務工作。學報之印製及發行由中文大學出版社負責。 |
(七) |
本辦法經編輯委員會會議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
(一) |
本學報前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
(二) |
本學報一年二期,逢一月及七月出版。 |
(三) |
本學報刊載中國人文學科範圍內之學術論文及書評。 |
(四) |
來稿由本學報編輯初審,初審通過後採用雙匿名方式送請兩位或以上審查人複審。所有文稿經審查通過後始予刊載。書評只刊載特約撰寫者。 |
(五) |
送刊文稿,中文以三萬字為限,英文以二萬字為限。 |
(六) |
文稿請附中、英文提要及最多五個中、英文關鍵詞。具體撰稿格式,詳參本學報網頁。 |
(七) |
編輯委員會對來稿有修改之權,不願者請預先聲明。 |
(八) |
來稿如因僻字或圖表過多而影響學報出版進度,編輯委員會得斟酌情形, 將該稿移至下一期出版。 |
(九) |
來稿經本學報接受後,版權即屬本學報所有,未經學報編輯委員會同意,不得在他處發表或另行出版。 |
(十) |
有關學報之編輯事宜,以編輯委員會之決定為準。 |
(十一) |
來稿及有關詢問,請函: 香港 新界 沙田 香港中文大學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編輯委員會 。 |
(十二) |
文稿發表後,論文作者可獲贈學報一本及抽印本二十份,書評作者可獲贈學報一本及抽印本二份。 |
(十三) |
來稿及有關詢問,請函: 香港 新界 沙田 |
(十四) |
訂購本學報請逕洽: 香港 新界 沙田 訂購表格:[ 下載 ] |
地 址: |
香港 新界 沙田 |
電 話: |
(852) 3943 0417 |
傳 真: |
(852) 2603 5149 |
電 郵: |